维金携手多家知名银行,为撮合型交易平台提供一站式交易合规解决方案,助力企业解决资金合规、商户信任、税务风险、支付等问题。
维金业财融合解决方案是以维金业财通产品为基础,以金融级别账户体系为根本,对内打通企业各业务、财务系统,对外接入银行、支付机构等通道,实现业财数据联动和交互,进行实时记账和数据分析,实时产生数据报表,同时实现对监管营收资金的按时、保量上缴,监控资金欠款、资金在途,确保营收资金的安全、准确。帮助企业不同业务或岗位的管理层有效洞察和理解运营数据,快速做出业务决策,真正实现企业业财一体化。
维金连锁零售解决方案是基于连锁零售场景,为品牌客户提供的一整套在线化、电子账户、易对账、灵活分账、资金合规的解决方案,用于连锁加盟分账、采购支付、供应链上下游支付、资金划拨的场景,可实现品牌企业资金管理的合规性和账务全面掌控,高效对接和使用,降低非必要支出,助力品牌降本增效,满足业务的快速增长需求。
新能源行业解决方案借助了银行的合规方案来处理资金,所以不存在“二清”问题,也解决了客户资金流转中不必要的税费问题。
维金针对大型企业集团,提供创新的“1+1+N”模式综合服务—— 1,是站在顶层设计角度,提供完整的产业金融战略咨询; 1,是站在底层建设角度,提供坚实可靠的产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N,是站在联合运营角度,提供基于场景(N个)的金融业务赋能。
物流业是国家经济支撑性产业,2009-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在GDP中的占比由18.1%下降至15.5%,但与发达国家物流费用占GDP约10%的比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成为政府、物流生态圈企业力争实现的目标。
从行路难,到如今交通的四通八达,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见证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中的普及,交通出行的方式也发生很多改变。
B2B行业正在步入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主要B2B平台覆盖范围在全国快速拓展,对城市的覆盖深度也在不断地加深。
×
日期:2019-10-25
来源:支付界
10月20日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金融科技分论坛上,谈及下一步金融科技监管工作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提到,人民银行立足中国实际,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打造中国版监管沙箱,加快构建“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管理”协同共治的治理格局。
对于做好下一步金融科技监管工作,范一飞提出了“四个坚持”的意见,包括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金融科技的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金融创新管理;坚持科技赋能,提升金融风险技防能力;坚持守正创新,引导新兴技术规范应用。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系统完备的制度安排,产品创新就可能走向偏航”。范一飞说,人民银行立足中国实际,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打造中国版监管沙箱,加快“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管理”协同共治的治理格局,为创新产品划定刚性法律底线,设定柔性的管理边界,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他表示,下一步将出台一系列监管规则,营造良好竞争环境。
在引导新兴技术规范应用方面,范一飞表示,“科技本身是中性的,用在何处、如何使用完全取决于人。金融业要充分发挥标准规范引领作用,把好安全关口,记牢合规准绳,在安全合规前提下让合理应用金融技术赋能金融提质增效。”提及支付行业时,范一飞表示,将进一步加快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标准,统一监管规则,推动实现不同App和条码的互认互扫。
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列入规划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8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银发【2019】209号文件,《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文件要求强化金融科技合理应用,加大科技赋能支付服务力度。利用人工智能、支付标记化、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优化移动支付技术架构体系,实现账户统一标记、手机客户端软件(APP)规范接口、交易集中路由。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突破1:N人脸辨识支付应用性能瓶颈,由持牌金融机构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实现支付工具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同时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清华金融评论》5月刊中发表卷首文章,文章称央行正在通过新兴金融科技手段积极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互认互扫。
李伟在文章中提到“推动基于支付标记化技术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组织编制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行业技术标准,推动条码支付编码规则统一,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实现不同手机APP和商户条码互认互扫。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中国银联、网联等,稳妥开展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验证和应用试点,逐步打通支付服务壁垒,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务。”
必要性和可行性
手机APP和商户条码标识无法互认互扫,用户需要进行手机APP切换,影响了消费者支付体验。缺乏标准规范也容易滋生伪冒、诈骗的条码交易,增加了大众信息泄露、资金损失等方面的风险。同时,针对市场上出现的多套标准,更广泛市场参与主体需要支持多套接口、分别对接,增加了设备与人员投入成本。此外,缺乏统一标准也容易引发支付费率无序竞争和套码套利的行为,造成条码支付市场的混乱。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可以降低支付系统风险,提高条码应用效率,实现不同发码主体之间互联互通,切实提升市场效率和用户体验。
其实,对比国内各个条码支付标准后发现,支付使用流程均有主扫、被扫两种,被扫模式下的交易处理流程基本相同(交易请求通过收单机构、转接机构转发至发卡机构完成扣款),码制标准均采用Code120(一维条码)和QRCode(二维条码),编码格式均使用18-20位长度的纯数字形式的短效TOKEN(被扫)和二维条码编码URL链接(主扫),为统一国内条码支付标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互联互通后的影响
支付宝,微信,云闪付以及各大银行APP的二维码都可以互扫互认,目前因为各家机构扫码存在不同,催生一批聚合支付公司提供聚合码,满足商户需求,但是聚合支付存在的风险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聚合支付打着服务名义给违法犯罪提供服务,央行统一推动联网互动将有力从技术和业务规范聚合支付市场,同时目前聚合支付市场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更多的聚合支付机构将转型成为商户增值服务商。
但从短期来看,虽然互认互扫瓦解了聚合支付的“聚合码”优势,但聚合支付商并不会瞬间失去了商户。在实践中,多数的中小微商户因为IT技能薄弱,支付业务知识缺乏,还得依赖当地的服务商来帮助其开户、调试、上线。
条码支付之间互扫互认更多的基于监管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管理手断加强,比如:备付金集中存管,网联的正式稳定运行等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可以预见未来国内的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转账也是指日可待。
基于支付标记化技术的条码支付互联互通
支付标记化是由国际芯片卡标准化组织EMVCo于2014年发布的一项技术,通过用支付标记(Token)取代银行卡号进行交易认证,避免卡号等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
2013年,中国银联就启动了支付标记化(Payment Tokenization)技术研究和产品实施工作。
2016年11月,央行下发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 支付标记化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强调自2016年12月1日起全面应用支付标记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