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金携手多家知名银行,为撮合型交易平台提供一站式交易合规解决方案,助力企业解决资金合规、商户信任、税务风险、支付等问题。
维金业财融合解决方案是以维金业财通产品为基础,以金融级别账户体系为根本,对内打通企业各业务、财务系统,对外接入银行、支付机构等通道,实现业财数据联动和交互,进行实时记账和数据分析,实时产生数据报表,同时实现对监管营收资金的按时、保量上缴,监控资金欠款、资金在途,确保营收资金的安全、准确。帮助企业不同业务或岗位的管理层有效洞察和理解运营数据,快速做出业务决策,真正实现企业业财一体化。
维金连锁零售解决方案是基于连锁零售场景,为品牌客户提供的一整套在线化、电子账户、易对账、灵活分账、资金合规的解决方案,用于连锁加盟分账、采购支付、供应链上下游支付、资金划拨的场景,可实现品牌企业资金管理的合规性和账务全面掌控,高效对接和使用,降低非必要支出,助力品牌降本增效,满足业务的快速增长需求。
新能源行业解决方案借助了银行的合规方案来处理资金,所以不存在“二清”问题,也解决了客户资金流转中不必要的税费问题。
维金针对大型企业集团,提供创新的“1+1+N”模式综合服务—— 1,是站在顶层设计角度,提供完整的产业金融战略咨询; 1,是站在底层建设角度,提供坚实可靠的产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N,是站在联合运营角度,提供基于场景(N个)的金融业务赋能。
物流业是国家经济支撑性产业,2009-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在GDP中的占比由18.1%下降至15.5%,但与发达国家物流费用占GDP约10%的比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成为政府、物流生态圈企业力争实现的目标。
从行路难,到如今交通的四通八达,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见证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中的普及,交通出行的方式也发生很多改变。
B2B行业正在步入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主要B2B平台覆盖范围在全国快速拓展,对城市的覆盖深度也在不断地加深。
×
日期:2019-08-07
来源:证券时报网
近日,第二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在京召开。本届峰会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与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共同主办。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处长白当伟介绍,近年来,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人民银行做了大量基础性、开拓性的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建立了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建立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有利于监测、评估全国和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普惠金融国际比较,以及更有针对性地发展普惠金融。
据介绍,从2017年开始,人民银行已经连续三年在全国开展了普惠金融指标的填报和分析。从指标体系填报的数据看,我国普惠金融在继续稳步发展,具体表现为:金融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升。银行网点的乡镇覆盖率已经达到96.3%,助农取款服务点村级行政区覆盖率达98.2%,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已基本打通。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广泛普及,使用活跃度有所提升。在过去一年,全国有88.64%的成年人拥有活跃使用账户,银行卡人均交易笔数持续快速增长。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各地积极稳妥推进移动支付等现代支付工具发展,取得较好成效。全国使用电子支付成年人比例已经超过了80%。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状况继续改善等。
不过,我国普惠金融在继续稳步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的一些需要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对乡村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还要加强。农户生产经营贷款等涉农贷款指标增长放缓,这可能会制约乡村振兴及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对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还有进一步改善空间;支持小微企业获得和改善金融服务状况的制度环境,如动产担保制度等需加以完善;围绕小微企业的相关保险产品和服务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三是消费者金融素养仍需进一步提升。虽然消费者金融素养较去年有所提升,但仍处于刚过及格线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
四是信用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全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个人和企业法人数稳步小幅增长,但仍有较多自然人和企业缺少信用记录。小微企业和农户信用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信用档案建档数量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信息分散化、碎片化等问题也仍然存在。
五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因此需要从政策、标准、监管等多个角度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营造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
白当伟表示,为推动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应步建立健全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组织体系和产品体系。继续发挥好“几家抬”的政策合力,持续提升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和满意度。继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信用变资产,探索对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信用救助和重建。持续深化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费者保护,进一步完善多元化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逐步完善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框架,加强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金融标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