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热点

社科院杨涛:移动支付助力金融供给侧改革

日期:2019-08-21

来源:金融科技研究

导读:当前,移动支付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信图片_20190819221058


杨 涛 / CFT50首席经济学家、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究其内涵,最早谈移动支付的时候,主要是基于小额零售支付如何服务于个人的视角。但是慢慢的其概念边界被进一步拓展,首先在第三产业领域,涉及到移动支付如何从服务C端转向B端。同样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领域也有大量小微企业,其面对的客户所涉及到的支付方式,都是小额零散的,由此给予移动支付可以进一步拓展的产业场景空间。

应该说,各类与居民衣食住行有关的商业场景、公共服务场景,是最典型的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支付工具本身的价值,而且依托于“支付+”,可能进一步推动整个商业模式效率有所提升。换句话说,移动支付的痛点不仅仅是支付工具,更重要的是支付产生的信息“财富”。例如在支付企业与医院的合作中,可以依托于这些信息,解决原有医院服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能够依托于支付手段,缓解病人对于就医流程、医疗资源选择、药物信息等的焦虑,相信每个人的医疗服务都会带来巨大的提升。

 

当然,未来的移动支付创新,还需要在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方面,不断寻求突破和改进。如过去讲到的“数字鸿沟”,意思就是数字化、互联网等新技术,会不会给某些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压力,使得他们与掌握技术的群体之间的福利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很多人提出不同的建议和想法,有些甚至对数字化提出反对意见。应该说,这类问题与移动支付也是相关的。我们认为,要解决数字鸿沟,只能靠技术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大量证据也表明,对于广大弱势群体、落后地区来说,实际上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金融科技手段发展,某种程度上反而有可能缓解金融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

 

就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的比较看,某种意义上看,零售支付工具有点像家用交通工具,从马车到自行车、到汽车,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逐渐演进,甚至是不可逆转的。而随着交通工具的升级,交通规则也在不断修改和完善。同样,一方面,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新模式,必然促进金融领域的技术变革和“交通工具”演进;另一方面,同样在移动支付领域,尤其是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深入应用,也需要完善行业规则、标准和监管,从而解决“支付交通秩序”变化中的混乱与低效问题。

移动支付之所以在我国快速发展,根本上也是因为构造了全新的产业生态。生态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大家在维持交易关系的过程中,实现共赢、价值增值、福利改进。另外,过去谈到互联网企业、技术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许多人喜欢用“赋能”一词,似乎赋能方相对被赋能方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但是在开放金融时代,真正的赋能都是相互赋能,随着大家的边界不断拓展,彼此的内在能力都得以激发和展示。未来与其说要单方面赋能,不如说大家彼此通过相互赋能,来提升整个生态圈的发展能力,这可能是更值得关注的。

 

我们看到,全球来看,当前移动支付都变成新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模式。当然这些可能既存在一些问题,又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特长,需要把握好度。例如,要针对本土特色的聚合支付创新,实现“奖优罚劣”,就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标准、规则,来确定创新的尺度。如同目前各方在推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最核心的包括纪律和规矩。一个是有形的“硬”规则,一个是大家共同需要维护的“软”规则,这正是在推动移动支付产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时候,所以绕不开的问题。


长远来看,为了更好地促进移动支付助力金融供给侧改革,需关注几方面主题词。第一个就是“技术”。究竟把怎样的新技术更有效地应用在移动支付创新中,可能有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技术、分布式技术、安全技术等。一方面可能需要有一些高大上的黑科技,但是另一方面,局部的技术改良有时也是值得关注的。例如,当我们重视大数据创新时,虚度“小数据”有没有用好,对于很多机构来说仍然值得思考。

第二个是场景。现在更着眼于C端的应用场景,将来怎样进一步应用到B端,拓展到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拓展到与居民生活密切联系的、一系列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中?或许在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制造业里面,可能有大量的领域,也可以依托移动支付来推动创新与服务。即便是在企业层面,也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信息渠道的优化。目前,需要深入地进行需求发掘,全面把各种各样的场景系统的梳理一遍。

 

第三个是生态。在互联网时代,在开放经济时代,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状态,需要维护移动支付产业链的良性生态,努力实现多方共赢,服务于新型的产融结合。

 

最后是标准,或者叫规则。标准和规则是多元化的,既有监管方面的规则,也有行业的标准。当我们用移动支付推动产业优化和升级的时候,真正“站得住脚”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是促进了交易效率提升、降低了成本,还是解决了就业以及其他一些矛盾?跳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模式讨论,最终都需要回答这些问题。

分享至

热门新闻

联系我们
维金在您身边

留言咨询

收到信息后,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

免费咨询热线(工作日9:30-18:30)

400-101-9595

TOP